上海“11 - 15”特大火灾,将保温材料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有关部门称,这起火灾是一起因违法违规生产建设行为所导致的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尼龙织网、毛竹片、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都成为致灾因素。然而越来越多的受灾群众和媒体将失火的原因指向楼外节能改造工程采用的保温材料,认为聚氨酯等保温材料是此次火灾的“帮凶”,甚至是“罪魁祸首”。大火凸显出保温材料的安全性非常重要,也给建筑保温材料行业敲响了警钟。
建筑节能降耗是国家发展战略、社会发展趋势,在我国大力推广建筑节能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性,是一个重大课题:有关专家称,目前任何化工类保温材料难以做到完全隔离大火。聚氨酯等有机材料保温隔热性好,便于施工、造价合理,因此在我国应用较多。但因其具有可燃性,为克服防火性能差这一特点,要求施工建造时必须有系统的防护措施。只要在材料生产使用、施工设计等各环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安全隐患是可以消除的。与保温材料有关的火灾大多发生于在建项目,而少见建成后起火,说明是否严格执行施工规定、工程管理的到不到位是关键所在。而上海“11- 15”特大火灾暴露出多方面的问题:无证电焊工违章实施作业;工程多次分包,安全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力,施工单位安全意识淡薄等。承包方为追求经济利益,全然不顾施工安全,致使58人的生命被大火无情地吞噬。根据了解,北京央视新址大楼火灾,济南奥体中心体育馆两次大火、哈尔滨“经纬360度”双子星大厦的重大火灾,都和保温材料的选用、设计和施工方式有关。
“11 - 15”特大火灾使聚氨酯成为众矢之的,质疑、责怪、呼吁禁用……劈头盖脸指向聚氨酯等外墙保温材料。对此,保温材料行业有关专家认为,聚氨酯为有机保温材料,这类材料属于易燃产品,添加了阻燃剂后可达到“难燃”级别。但在火场种种的复杂条件下,保温材料还是能燃烧。但如果防火达标,使用就不会有问题。而达标并不难,前提是生产企业必须有起码的责任心,生产时将足够的阻燃剂加入聚氨酯,提高耐火性。其实,看似陌生的聚氨酯,几乎家家都有,例如电冰箱,外壳一般是薄钢板,里面填充的就是聚氯酯,用来隔热,和外墙保温材料一样。所以不必过度解读和“妖魔化”聚氨酯等有机保温材料。
目前,市场上的保温材料质量良莠不齐,差别很大。保温材料以体积计价,加入阻热剂后,产品体积并不会增大,因此有些生产企业为节省成本,有阻燃剂的环节偷工减料,少加甚至不加阻燃剂。而有些开发商或承包商,为了利益最大化,在施工中选用廉价的、不合格保温材料.为火灾埋下隐患。面对灾难,我们要认真反思,吸取教训。特别是事故调查部门,须认真从每个环节,查明事故原因,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把失火大楼用的材料一棍子打死。与其把精力放在禁用某种材料.不如多动脑筋,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让已经存在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真正落到实处。
保温隔热材料与制品堤.影响建筑节能的重要因素,国外保温材料工业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1980年以前,我国保温材料发展缓慢,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保温材料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保温材料的设计工艺与发展应用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岩棉和玻璃棉等保温材料在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酚醛泡沫保温材料的耐热性好、难燃、无毒、烧后发烟量低,日本政府出台法规,将其定为公共建筑的标准耐热物,耐燃烧性能低于酚醛泡沫的,不允许在公共建筑上使用。我国只有“水立方”、北京地铁等少数高档公共建筑中使用酚醛泡沫保温材料。
希望我国的保温材料行业积极研制和推广使用新型的、更环保、更阻燃的耐火材料,建筑行业采取更为严格的安全生产技术规程.使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