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20多年来,有机易燃材料大行其道,难道就没有替代技术和替代材料以及新的法规能从根本上杜绝其发生吗?
实际上,国家在1995年、2009年已分别出台不同的法规和标准,将建筑外墙保温材料分为不燃材料(A级)、难燃材料(B级)和易燃材料(C级)等不同的级别。
2011年3月5日,公安部更是出台了“65号文”,明确规定了建筑保温材料必须使用A级不燃材料。
然而,就是这些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火灾隐患的规定,却遭到了一些省市不同程度的抵制。
支持创新还是保护落后楼宇啥时穿上放心“大衣”?
住建部的统计信息显示,我国既有建筑400亿—430亿平方米。其中,根据规划每年要对4亿平方米的楼房进行节能改造。同时,每年新开工的建筑面积以17亿—20亿平方米的速度在增长,而且多是高层建筑。
这么大的市场需求量,加上“65号文”的规定,A级材料能否满足供应?而对于B级、C级材料,经过20多年的行业发展,各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盈利生态圈,要它掉头转产谁也不愿意。市场在各种“纠结”中生成了短暂的阵痛期,“A级材料产能不足论”呼声高涨。
A级材料果真产能不足吗?数据显示,仅以真空绝热板和发泡水泥为例,芜湖A级材料基地的科瑞克公司2011年1月开始建厂到6月18日投产,半年实现了年产1亿平方米的产能。期间还启动了在北京和新疆建设两个年产上亿平方米真空绝热保温板材的工厂。而在北京,仅仅中科筑诚公司一家的无机发泡保温板,年产能就达8000万平方米,平均45天可以建成一条生产线。
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市场具有极强的自身调节能力,“产能不足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事实上,数码相机的兴盛导致胶卷企业的全面转型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创新发展是永恒的,阻碍发展只能是螳臂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