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当今所有节能减排措施中最为直接有效的节能方式。也许你还不知道,为了能够阻挡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寒冷,国家规定在建造楼房时必须给建筑物穿一件保温“大衣”,以减少夏天室内的冷气和冬天室内暖气的外流。
然而,连年发生的几场大火却让这件“大衣”备受争议。一边喊节能,一边喊防火,政府着急,企业叫屈。人们在疑惑,建筑外墙保温究竟是怎么了?这件“大衣”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易保温难防火都是“猫腻”惹的祸
从北京到上海再到沈阳,三年三场大火,其间小火不断,警钟振聋发聩。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失火原因均来自建筑外墙保温材料被火花点燃。人们不禁思考,这件“大衣”怎么会见火就着?建筑节能启动20多年,怎么就由当初的“节能先锋”沦落为当下的“罪魁祸首”呢?
建筑保温材料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有机材料主要是挤塑板、聚苯板和聚氨酯。虽然重量轻、隔热好,但是生产时如果不加阻燃剂,就非常容易燃烧,见火就着并伴有大量毒气产生。所以,相关法规和标准早有规定,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数量的阻燃剂才可以用于建筑工程。
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业内盛行的“玩猫腻”暴露了这一行业的“潜规则”。
生产供应商说:“订货不给正品的价,阻燃剂成本又太高,加了肯定是亏本,所以从不生产合格品。”
施工方说:“加不加阻燃剂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按惯例给检测机构送检的都是加了阻燃剂的合格品,而要降低成本,施工时用的就不用加了。”
工程监理方说:“权威检测机构都给合格证了,监理还较什么真?以后还想不想揽活了。”
最后到消防验收时,易燃材料都已经包在墙里面,房产商想尽办法也要阻碍验收时把墙面拆个乱七八糟。
就这样,“玩猫腻”大行其道,堂而皇之成了行业“潜规则”。而在各方形成利益生态圈的同时,却为日后的火灾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中国建筑节能材料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建筑节能中,外墙保温材料80%以上是聚氨酯、挤塑板和聚苯板等有机保温材料。然而,这其中有多少是加了阻燃剂的,没有哪个部门能说得清。只有到了出现火灾事故时,才能够“理得清楚”。
似偶然真必然被动救火不如主动防患
“玩猫腻”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它不仅让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形同虚设,更让相应的制约机制显得苍白无力,从而加重了整个社会的防火负担,这种机制下的多头管理造成的结果就是谁也没管好。
以北京市为例,今年春节就明确规定,在居民楼、商业楼附近60米之内不得燃放烟花爆竹,消防和物业等部门必须严密盯防单位周边200米范围内的燃放情况,并以最高2万元的奖金鼓励举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