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藏族自治州概况
海南藏族自治州(简称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因在著名的青海湖之南,故名海南,东与省会城市西宁、海东地区和黄南州毗连,西与海西州接壤,南与果洛州为邻,北隔青海湖与海北州相望,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通衢”之称,是青海牧区与东部农业区的连接地带,青藏、青康、西久三条国省道公路干线横穿境内5县14个乡镇,连接东西,辐射青南。地处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和黄河谷地,整体呈边缘高中间低、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最高海拔5305米,最低海拔2168米。年平均气温-4.6℃
-7.2℃,年降水量250-450毫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少数民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7.6%,总面积4.46万平方公里;自治州于1953年建政,现辖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五县,有36个乡(镇),415个行政村,总人口42.18万人,有藏、汉、蒙、回、土、撒拉等23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26.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62.75%,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2006年,在“十一五”“三线两区一中心”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沿着建设“六个最大”(把我州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水电能源生产基地、把共和建设成为六州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加工交易基地、把兴海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铜矿开发基地、把贵南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草产业基地、把恰卜恰建设成为青海藏区最大的城镇)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三业并举、联动发展”的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一带两区”(沿黄水电工业经济带、恰卜恰农畜产品加工工业区、以兴海为主的有色金属采选及加工工业区)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三点一线”(青海湖—龙羊峡—贵德)旅游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年末,全州GDP达32.83亿元,增长1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17%;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4.67亿元,增长4.17%。“十一五”奠基年实现“开门红”。同时,以民族团结为重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关系,全州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进程中,海南各族人民将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党代会提出的“坚定一个目标、明确三大任务、实施六大战略、实现四个转变”的总体要求,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努力强化“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以“人一之、我十之”的良好精神状态,将开放活州作为基本着力点,以引资兴州作为主要突破口,把工业强州作为实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宏伟蓝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断丰富特色经济内涵,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描绘更为灿烂辉煌的明天。千帆竞发,时不我待,海南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和谐家园的建设,致力于打造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青海藏区强州品牌,并以高原人民独有的宽广胸怀真诚欢迎海内外客商到海南观光、投资兴业,共商大计、共谋发展。
二、海南州资源概况
海南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民族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也是通往西藏和青南的交通要冲,更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宝地。州府所在地共和县恰卜恰镇距省会西宁142公里,国道青康公路穿越其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治州地域辽阔,山河瑰丽,资源丰富,宝藏荟萃,各种资源开发极富潜力。
农牧业资源 海南是青海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沃野千里,牧场辽阔,水草丰美,共有可利用草场面积4947.22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74%,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0.4%。年产饲草资源干物质总量为31.34亿公斤,草地理论载畜量为495万羊单位。境内畜种构成以羊为主,2006年末,全州各类牲畜存栏460万头(只),其中羊396万只,牦牛60万头。年产羊毛4990吨,肉类总量为46245吨,奶36656吨。藏系绵羊所产的“西宁大白毛”畅销国内外市场,是毛纺织的优良原料。“高原之舟”—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也是海南的主要畜种之一。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6年全州实有耕地128.64万亩。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干支流冲积河谷地带,土质肥沃,灌溉便利,加之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粮食单产较高。盛产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胡麻、甜菜等,其中粮食作物总产量75776吨、油料35439吨、药材313吨、蔬菜33179吨。黄河谷地还出产西瓜、苹果、梨、桃、杏等水果。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和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渐加大,加之城乡市场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高原冷凉性特色农业综合开发极具潜力。
海南境内水域宽广,发展渔业前景看好。龙羊峡383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尼那、拉西瓦等黄河干流水电站及贵德黄河水域,均具有水温适宜、水质好、水流稳等发展高原特色渔业的优越条件。
水电资源 黄河在州境内横贯五县,干流长411.3公里,总径流量202亿立方米,入境海拔3168米,入境流量520立方米/秒,出境海拔2161米,出境流量640立方米/秒,境内落差1007米,干流水域落差大,跨度窄,水量丰富,是黄河水利电力资源的“富矿区”,电力蕴藏量900万千瓦;境内主要支流水能蕴藏量约60万千瓦,其中水能蕴藏量达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7条,分别是巴曲河、中铁沟河、曲什安河、大河坝河、茫拉河、东河、西河。我州境内已建成及正在修建的黄河干流梯级电站有龙羊峡、尼那、拉西瓦、羊曲、班多、茨哈等;按照“一带两区”工业发展布局,2006年,打造“海南沿黄水电工业经济带”战略构想正式起步,曲什安河、大河坝河、茫拉河等支流梯级水电的开发规划论证工作已全面展开,计划完成前期勘测可研后,实施引资开发。
矿产资源 全州共发现各类矿产42种,已探明有资源储量的30种,上资源储量表的有22种,主要矿种有铜、铅锌、白钨、锑、金、锡、铁、汞及大理石等,其中,铜、锡、汞、钨、大理石的储量均占省内首位,且品质优良,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尤其是鄂拉山成矿带铜矿金属储量达120多万吨,占全省储量的60%,为全国七大铜矿重点开发矿区之一。
旅游资源 海南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传承在青海旅游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有文成公主进藏途经的草原门户日月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全国五大最美丽的湖泊之首的高原明珠青海湖;有闻名于世的青海湖鸟岛;有万里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黄河风光和镶嵌在黄河南岸万绿从中而被誉为“青海小江南”的塞外古镇河阴镇;有藏传佛教圣地赛宗寺;有能治疗各种疾病而驰名中外的贵德扎仓温泉,以及雄浑神奇的高原自然风光及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还有待开发的生态、探险、宗教文化、高原避暑等旅游资源,前景十分广阔。
中藏药材资源 自治州高原大陆性气候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物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冬虫夏草、甘草、雪莲、大黄、麻黄草等野生植物资源;有雪豹、白唇鹿、雪鸡、麝、水獭等野生动物资源,均具有很高的研究开发利用价值。
三、产业政策导向
投资方向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以及自治州《“十一五”规划》和《小康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州鼓励外商和境外客商投资的主要产业领域为:
(一)、国家、省和自治州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为能源、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和基础材料工业提供资金、先进技术、设备。
(二)、矿产品加工业。重点为A、有色金属和贵阳市金属联合开发、精选、冶炼系列化深加工;B、大理石、花岗岩、白云石、石灰石的加工利用及化工产品开发;C、矿泉水开发。
(三)、开发荒山、荒坡、荒滩及宜林、宜草地区生态建设项目。
(四)、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项目。
(五)、小水电资源的开发,重点支持州境内黄河各主要支流的水电项目。
(六)医药工业。重点为中藏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七)毛纺织工业。重点为长毛绒纺织产品、藏毯的深加工和出口创汇项目。
(八)旅游业。重点为青海湖旅游区、贵德旅游区、龙羊峡旅游区、兴海赛宗寺旅游区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配套建设。
(九)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进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
(十)具有社会效益和社会公益项目等。
投资方式 投资客商拥有全部资本的独资经营企业;与州内企业共同投资举办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及国内横向联合企业;开展补偿贸易、来料加工、装配、合作生产企业;法津允许的其安投资形式。
出资种类 境内外资者汇入或携入外汇及人民币以现金出资;境内外客商以投资企业所需之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作价出资;境内外横向联合企业以投资企业所需设备出资。
投资程序 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由海南州外事和招商局及相关部门提供各项服务。
四、优惠政策
在自治州尚未出台优惠政策期间,以《青海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政策措施》为基准,重大项目采用“一事一议”、“因企施策”的办法,在地方事权内给予最大优惠。
五、招商项目
(一)新型建材工业项目
1、 海南州高耗能用电招商项目
项目名称:高耗能用电招商项目
项目类别:工业
项目内容:投资“矿电结合”项目、高耗能用电项目,具体内容由投资者自定.
项目地址:海南州各县县城及龙羊峡镇、青根河工业园区、拉西瓦镇、
曲什安镇等地。
资源概况:黄河干流在州境内流长411•3公里,总径流量202亿立方米,境内总落差1007米,经原国家电力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专家踏勘,水能理论蕴藏量为485、4万千瓦。黄河干流在州境内规划修建梯级电站有多尔根、马尔档、尔多、茨哈、班多、羊曲、龙羊峡、拉西瓦、尼那等9处,总装机容量1084万千瓦,年可发电400亿千瓦时。全州目前有黄河干流大型水电站2座(万里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厂和尼那水电站),总装机 144万千瓦 ,在建的拉西瓦水电站总装机42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02、23亿千瓦时 。海南州境内各支流水能理论蕴藏量61、55万千瓦,已建成并上网的小水电站31座,年发电8577万千瓦时;在建小型水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为6880千瓦。开工新建电站预计在2010年前可建成投产,220千伏变电站为主的电网已建成。
建设条件:在电力资源紧缺的今天,我州丰富的水电资源,为高耗能用电企业提供充沛的电力保证,当地有宽裕的建厂用地,又富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适合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企业,项目符合海南藏族自治州“十一五”规划,已建和在建的大小水电站遍布全州五县
投资方式:独资、合作\\\
政策优惠:政府服务到位,境内交通便利,水能资源丰富;
联系地址:海南州外事和招商局 (0974)8516988;
联系人:吴永飞 马玉梅
2、恰卜恰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及其系列产品开发项目
项目名称:恰卜恰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及其系列产品开发项目
项目类别:工业
项目地址:恰卜恰工业园区
建设理由及条件:随着我州“三线两区一中心”战略部署的全面启动,“三点一线”旅游发展战略“一带两区”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也开始步入如火如荼的实施阶段,在打造“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州”的进程中,全州建筑市场发展空间逐步扩大,加之具有得天独厚的辐射青南地区的区位优势,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前景日益看好。该项目属于 “三废”综合利用,国家重点鼓励的环保项目,当地原料充足,电力丰富,本地及周边地区需求量大,市效益非常可观。
建设规模:建设用地约20亩,引进生产线。
项目投资:3500万元。
投资方式:独资
联系方式:海南州外事和招商局 (0974)8516988,
联系人:马玉梅
3、共和、贵德岩石棉保温材料(岩棉吸音板)
开发利用项目
项目地址:共和、贵德
建设理由及条件:岩棉是将天然玄武辉绿岩经高温炉熔炼由离心设备制成4—7um的纤维再加入特制的粘合剂经固化加工成各种规格的制品。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纺织、化工行业的锅炉及各种工业设备的隔墙、吊顶及内外墙的保温吸音,还可以用于工业冶金、石油、船舶行业管道保温隔热等,是国家推行的新型建筑材料,两地原料储备丰富,交通便利,加之该产品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地方政策扶持到位,极具开发潜力。
建设规模:建设用地约30亩,引进生产线;
项目投资:2600万元;
投资方式:独资;
联系方式:海南州外事和招商局 (0974)8516988;
联系人:马玉梅。
4、共和曲沟空心砖及吸水砖(专利)生产项目
项目地址:共和
建设理由及条件:按照“三点一线”旅游发展战略,州府所在地恰卜恰将建成青海藏区旅游文化重镇,体现浓郁民族风情的由清华大学设计的城镇详规已全面实施,斥资数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将开工,原有的小规模粘土砖厂无法满足建设需求,该项目投产后,产品可销往州内五县并辐射青南地区,缓解海南及周边青南地区建材紧缺的现状,具有市场前景广、投资规模小、效益回收快的特点。
建设规模:建设用地约30亩,引进生产线。
项目投资:500万元。
投资方式:独资
联系方式:海南州外事和招商局 (0974)8516988
联系人: 马玉梅
5、共和恰卜恰防水复合石膏板系列产品生产项目
项目地址:共和
建设理由及条件:石膏是自然界中分布比较广泛的一种矿物,易于开采和加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石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十分活跃,消费结构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石膏90%被用于水泥制品,而其他如石膏墙体材料、胶凝材料、化工、轻工、医药等方面的用量不足8%,即使如此,仅装饰材料一年的销售收入就达3000亿元人民币。作为扩大内需的热门产品,以石膏为主原料的新型建材不但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重量轻、防火、隔热、隔音、收缩率小、可钉、可锯、可粘贴等优点,是传统建筑材料的重要替代品,而且在国内外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大力发展石膏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仅可以合理利用资源,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建设规模:建设用地约20亩,引进生产线。
项目投资:1000万元。
投资方式:独资
联系方式:海南州外事和招商局 (0974)8516988,
联系人:吴永飞 马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