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保温材料  聚氨酯  外墙保温  外墙保温材料  保温  涂料  青岛  山西  烟台  公司 

可持续视野中的建筑节能期望

   日期:2007-02-14     作者:徐一骐    浏览:646    评论:0    
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能源,既是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又是重要的污染来源。对中国而言,能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兀的难题。本文对建筑节能所提出的视野期望,是基于以下一种认识:旧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了尽头,而我们在“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文化语境中却遭遇到了亟应澄清的问题;从时间上讲,建筑节能事业从未像今天这样急需投之以更多的关注、获得强有力的表达、付诸于雷厉风行的行动——
 
一、可持续发展使命与建筑节能
 
过去一百年间,人类最深刻的警醒莫过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1962)这部划时代的“改变了历史进程”的作品,到保罗·埃利希写的《人口大爆炸》(1968)的出版所引起的轰动,以及1969年圣巴巴拉(Santa Barbara)地区一油井井喷,再次成为环境运动的导火索:这些带有新行动主义色彩的现代环境运动,无一例外地使我们回归在现代文明中丧失到令人震惊之地步的一个基本观念:人类与自然环境要相互融洽。
 
然而,这一股股绿浪所产生的影响却没有寂静。在建筑领域,“有机建筑”、“节能建筑”和“自持续建筑”等带有生态特征的设计,早在赖特、阿尔托、柯布西耶、富勒等人的作品中就已初露端倪;到20世纪60年代初,P.索勒里创建“城市与建筑生态学”理论,意在倡导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和节能建筑;到70年代,建筑师E.R.舒马赫在《小即是美》(1974)一书中提出的一整套生态设计方法,尤其是他所倡导的采用非高科技的、非高能耗的“中间技术”手法,设计非宏伟型建筑的思路,对建筑设计有很深的启示作用。80年代的“盖娅运动”和90年代关于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运动,表现了当代西方人一种强烈的自我批判和反思精神。它们是人类对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真正意味深远的惊醒。
 
确实,20世纪是所谓理性主义胜利进军的世纪。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也果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现代工业生产活动以非再生性、高消费性和高污染性为典型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环境变化和生态失衡为代价的。对于20世纪的大多数人来说,自然是人类随时可以开掘和挥霍的资源。但令人遗憾的是,工业文明发达以巨大的开拓性力量使自然界日益萎缩和衰败,人类自身盲目征服的、分散的、个别的行为造成了地球上整体的恶果。
 
社会心理学家弗罗姆在《占有或存在》(1976)一书里指出:“人类文明是以人对自然的积极控制为滥觞的,然而这个控制到工业化时代开始就走向了极限。”对于这种积极控制自然增长无极限和经济优先的发展模式,“罗马俱乐部”敲响了警钟,梅多斯等人指出:“地球是有限的,任何人类活动越是接近于地球承受这种活动的能力的限度,权衡取舍就越是明显和无法解决”,“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的一百年内某个时候达到极限。”
 
在《增长的极限》中所发出的警告启发了后来者。从70年代开始,最早见诸卡森《寂静的春天》中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词,逐渐成为流行的概念。1992年6月,在里约的地球分会上,这一概念被提到了“全人类共同的发展战略”的高度。
 
建筑节能是关乎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国建筑规模迅速扩大,每年新建房屋17—18亿平方米(城镇居住建筑4—5亿平方米,公共建筑4—5亿平方米,乡村居住建筑7—8亿平方米)。现在一年建成的房屋建筑面积,比所有发达国家一年建成的房屋建筑面积的总和还要多。本世纪头20年内,建筑业仍将迅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底 ,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达686亿平方米,其中城市为261亿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建筑规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
 
房屋在约100年左右的使用期间内,需要不断消耗大量的能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增长迅猛。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能耗占60%—70%。根据1999年估算的数据,中国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已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7.6%,接近发达国家的39%—40%。如果浪费能源的房屋建得越多,遗留下来的能源消耗的负担就越发沉重。建设部等相关部门制定了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编制了一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一些省、市根据建筑节能标准已大批建造节能建筑。但是,从总量上看,到目前为止,不仅既有的400多亿平方米城乡建筑中的99%为高耗能建筑,新建的数量巨大的房屋建筑中,95%以上还是高能耗建筑。由于建筑的保温隔热差,采暖系统效率低,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相同气候条件下世界平均值的3倍,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已高达当地社会总能耗的一半左右。中部夏热冬冷地区(过渡地区)冬季电采暖夏季空调,以及南方夏热冬暖地区(炎热地区)夏季空调越来越普遍。以家用空调器为例,2001年全国新增的装机容量1600万kw,已超过三峡竣工后的发电总装机容量,造成夏季电力高峰时供电十分紧张。
 
问题相当严重,情况十分紧迫。为此我国建筑节能专家涂逢祥呼吁——“如果国家从现在起就下决心抓紧建筑节能工作,对新建建筑全面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对既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改造,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可减少3.35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8000万千瓦(约相当于4.5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6000亿元),由此造成的能源紧张状况必将大为缓解。如果再加大工作力度,要求2020年建筑能耗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末的水平,则节能效果将更为巨大。但如果继续放任自流,错过当前的大好机遇,不采取坚持有效的措施,则将长期大大加重国家能源负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对能源安全和大气环境造成重大威胁”。
 
总之,建筑用能已逐步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建筑能耗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国学者付祥钊在谈到当前,一些地方能源相对过剩的情况时,仅用寥寥数语,来说明事情的真相:这只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现象。与美国2.7亿人口,每年能耗34亿吨标准煤的水平相比,我们的用能水平还相当低下,是一种低水平的过剩。
 
“是一种低水平的过剩”。这一现象并没有留给人们多少可以盲目乐观和高枕无忧的东西。中国要走出能效利用率低水平状态的探索之路还很长:我们的求索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未来20年将是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动机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不断显现的过程。动机愈强烈,矛盾愈显现,可以轻言“过剩”的能源就愈少。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希望通过对节能潜力的有效挖掘,以较少的能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以及为什么在能源供应不紧张的情况下世界建筑节能浪潮持续高涨的基本原因和目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对未来和资源保护怀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呢?付祥钊这样写道:
 
可持续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延续,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考察,都是新千年全世界面对的最重要的中心问题之一。尽管某些地方能源供应出现了低水平的过剩,即使我们所掌握的能源开采技术能为我们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满足我们传统的、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即使我们的后代有能力在石煤、石油、天然气耗竭之时,开发出新的能源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权利,不管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而继续过去的能源消费方式。
 
毫无疑问,这样凝重的笔触,确实昭示了一种忧思和诚实,是一种负责之思。最困难的事情是我们能否扭转破坏的趋势。坦白地说,我们现在还无法做到。因为经济学家已将“最大化”的潘朵拉之盒打开。我们正处在拔根状态。因为我们现在还看不到价值存在的真实图景,除非一些负有责任的地方政府机构在克服官僚作风和“增长癖”的道路上有所作为,把关注的重心从单一的GNP/GDP增长真正转移到“可持续发展”上来;除非经济学界少谈点主流经济,少研究些“最大化”,多承担一点即便是非主流的社会伦理责任;除非我们许多人——不止是环境保护主义者,敢于向那种不顾生态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掠夺式的生产模式叫板,敢于对社会上那种恣意挥霍能源的现象大声地说“不”!如果我们不改变,那么世界最终会无法承载自然体系。
 
二、资源永续利用的文化反思
 
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代际公正。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这个定义中,包含有两个关键概念:
 
未来和资源保护。未来使我们这一代有考虑后代需要的责任,特别是把我们的星球以适当和健康的方式传递下去。资源保护使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保护所有不可再生资源——水、土地、能源、生物多样性、矿物质等等。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科学内涵在于:以往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经济领域,把发展狭义地理解为经济的增长,即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增多、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等等。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立足于环境与资源角度提出的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或模式,它指的是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和提高,不仅这种发展是可持续的,而且每个人都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人类福利将连续不断增加。这一概念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明显区别。可持续理论要求人类以高度的科学认知与道德责任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人与自然之间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而不以危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为代价,平等互利地共建共享,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唯有完成对传统思维定式的突破,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和提高机会的平等性,才能从更广的含义上形成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基本共识。
 
而经济增长则一般被定义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实际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然而,经济增长的概念并不能引出当代如此丰富的生态观念,更无法为破坏性的建设提供一种道德评判。岂但如此,与之相左,“经济学从根本上割断了我们与支持我们的东西和给我们高质量生活的东西之间的联系。经济学认为,进步是以我们挣钱的多少和我们经济增长多快来衡量的,这一种信念是问题的根本”,还有一个原因,更进一步扭曲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即“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尽力保持GNP增长”。但问题是,采用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增长,根本未给出清楚的价值判断,因此这不能说明是有效增长,正如从事气候变化效应研究的科学工作者约翰·菲罗尔所指出的:GNP的考虑是1000万美元用于毁坏环境等于1000万美元用于治理,头条新闻称赞道:“好消息——GNP增长5%”,但是根本没告诉你那是好的增长还是坏的增长,增长就好——不管多坏!菲罗尔写道:“我们的价值观被歪曲了,我们创造的社会体系最终将歪曲我们的价值观,使我们的问题无法解决。”一方面在媒体上出现“好消息”,另一方面,官员们则试图采用增长率来衡量“政绩”成功与否,这种现象看来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然而,无法想象当这些消极因素侵袭我们健康的时候,谁还会在一旁赞同地看着。可持续发展要求采用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很显然,之所以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因为现行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不仅指的是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方式、产品设计与生产工艺及消费方式不符合可持续原则,一些处于前沿的社会经济学课题已在探究一些更深的问题:是否市场经济制度中存在着阻碍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和制度?如果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那么,可持续的发展又应该具有怎样的性质?“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就会变得肤浅,就会像《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理解革命那样去理解这一我们‘共同的发展战略’,使之成为‘美丽的口号,空洞的实践’。”
 
2、我们已经忘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多么需要得到道德方面的支撑。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那种把自然界视作仅被人类随意开采以满足人的欲求的价值观念必须彻底加以改变:占有欲不仅使人异化,使“我就是我所占有和我所消费的一切”;而且它还“使我们无视这样一个事实,即自然宝藏是有限的,终有一天会消耗殆尽的。”在我国学界,曾几何时,有文章甚至将道德问题比喻成学院派经济学家的“阿喀琉斯之踵”。当然,据观察,此言有些失之偏颇。经济学家热衷于道德问题最起码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但三百多年来经济学哪一天也没有停止其蓬勃的发展。“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最终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某种道德忧患,但其原因绝对不是圈外的压力,而是来自经济学家自省和社会责任感。”这仍然是一个关于拯救的古老故事。但我们已经忘记了,除了后现代感的飘忽、深度的消失和商业文化,今天对许多人来说,最需要的东西,已不再是自省和社会责任感了。经济学家的道德忧患所具有悲剧色彩在于:现代经济学的整座大厦,实际上是建立在“最大化”的逻辑基石之上的,这些理论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早已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但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环境方面的大量问题,当我们开始意识到发展和危害令人惊奇地结合在一起时,不禁会问,谁又能教给我们自然本真的拯救之道呢?或者又有谁来告诉我们,“最大化”本身就不是最优化的;而令经济学家始料不及的是,“最大化”作为经济理论的终极前提进入市场后,当决定权掌握在俗人之手,一切都会变得肤浅、令人不快。所在,在今天,为了减轻对生态和环境的压力,我们必须设法找回过去和自然的友谊,基于将“自然看做人类生命源泉和价值源泉”这样一种认识,或许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将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看成是存在意义上回家的社会学。
 
3、关注多样性问题。如我们所见,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已经成为生态活动的指导原则之一。而且它已日益临近我们身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为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尽管保护多样性具有实践和科学上的依据,但道德和美学上的利益也不容忽视,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保护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减少它们之间的毁灭性碰撞,才能保持全球社会和文化体系的稳定。“美感和视觉多样性,是建筑师在建筑环境中追求的品质。生物多样性,是为了确保在自然环境中也能找到这些品质的途径之一。由于市镇中的建筑逐渐被看作广泛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它们也有义务承担这些责任。因此,建筑师和工程师所做的决定,可以补充生态学家和风景设计师所作的决定。”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建筑学教授布赖恩·爱德华兹如此写道。因此从更朴素的视觉上看,多样性也是公平性原则的体现。在欧洲一些国家,对建筑师来说,生物多样性常会引发在确保硬木材来自可再生树种的范围内的讨论,因为在这个层面上的关注能引起许多建筑师对多样性的兴趣并做出有益的决定。
 
总之,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和生态保护作为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标之一,也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宏观标准之一。
 
今天我们以一种切身的行动来实践对可持续性的期望,是希望通过一种批判的目光去摒弃过去虐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错误态度,改变不恰当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无论通过正题还是反题,都希望去营造一种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精神氛围。
 
三、建筑节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
 
早在1986年,我国就开始试行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且1999年已经把北方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纳入强制性标准进行贯彻。但是,建设部2000年对北方当时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结果却表明,达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节能建筑只占同期建筑总量的6.4%。到2000年底,在全国城乡既有的房屋建筑中,达到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仅有1.8亿m2,仅占全部城乡建筑面积的约 0.6%,还有270亿m2的既有建筑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供热系统效率低下等问题。这样的情况不止是在北方,我们看到在整个过渡地区和南方,对国家行业及省级建筑节能标准不执行或敷衍应付的现象相当普遍,社会公众对建筑节能的意识淡薄,令人堪忧。以下这段话从头到尾、字里行间写满了沉重的忧思,道出了肺腑之言:
 
建筑节能进展缓慢,步履艰难,高耗能建筑越来越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建筑节能标准由建设部一个一个颁布,但是很多地区就是无动于衷,束之高阁,不像抗震、防火、结构标准那样,谁也不敢违抗;建设部发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说是不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房屋开发、设计、施工单位必须受到处罚,但是该规定发布3年多了,不执行者比比皆是,照样我行我素,还没听说谁受罚了……将近20年的事实证明,如果还是这个样子抓下去,再编多少个建筑节能标准,再开多少个会动员,作用也不会很大,建筑节能工作今后照样不会有大的起色。
 
为什么上述节能标准没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是什么环节上出了问题?是设计师没能严格遵照相关标准进行设计?是开发商没能够按标准要求建造新住宅?还是在施工、监理、工程质监过程中疏漏了对相关标准的执行和监督?
 
归纳起来,阻碍节能的因素是什么?权且让我们试着比较一下目前中国和欧洲20世纪90年代节能所遇到的难题吧——

点击查看原图大小

相比较之下,两者有着甚为接近的内容和共同点,这意味着发展的道路和轨迹。需要我们在联系国情的前提下,认真学习并借鉴这些发达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有益的经验。

四、寻找新视野:对建筑节能的期望

可持续发展对能源领域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在新的立法和研究领域,环境政策和建筑节能政策之间的相互联系会变得更加紧密。而建筑节能又在其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同样,人的环境意识的提高也尤为重要,要营造一种绿色的人文环境,使新的道德立场在人的价值观方面都有所体现。

1、要建立和健全建筑节能法规体系。其中关键是由全国人大对《节约能源法》、《建筑法》进行补充修订,并由国务院制定《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因为我国在建筑节能法规体系的建设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例如:在欧洲,《建筑产品指令》(89/106/EEC)作为欧共体最重要的建筑法令之一,它要求在市场上出售的任何建筑产品或者元件,必须能使其服务的建筑满足六个基本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节约能源和保存热量”。由于《建筑产品指令》要求欧共体的成员国在1991年6月之前,消除法律上的障碍,因此,相关国家的《建筑法》和标准已进行了调整,以适应这项新的指令。例如:在这项指令3.1条款下的“说明性文件”,对“节约能源和保存热量”的解释是:建筑工程和它们的取暖、制冷和通风装置的设计和施工,必须使建筑能够保存能量,与环境状况相结合,使建筑的运营周期经济合理。这些基本要求与有关国家《建筑法》制定的修正案相吻合。需要指出的是,虽说这项指令是笼统的,但也是带有指令性的,因此在英国,这项指令甚至由详细而精确的《英国建筑标准法》加以补充,以确保设计和施工合理的进行。而在法国,DTUѕ(技术统一文件)行使着相似的功能。如果《节约能源法》、《建筑法》能够加上推进建筑节能关键性内容,如果《建筑节能管理条例》能够颁布,一系列相关法规规章、激励政策与标准就有了依据并能得到实施,建筑节能工作将由此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可依法推进和监督建筑节能工作。

2、经济激励政策与执行节能标准挂钩。建筑节能既需要有强制性的法规、标准和征税,又要体现优惠政策。国内有专家建议对不执行节能标准的新建(或改建、扩建)民用建筑工程恢复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或者建筑能源消费税,税率仍为总投资额的5%;对节能建筑则实行零税率政策。

鉴于目前根本没有建筑能源消耗量的基本数据,房产开发商不能仅以“节能建筑”为招牌去推销,购房者也无法根据图纸或在房屋现场做出是否是节能建筑的判断。因此,我国学者江亿提出,要使上述设想的建筑节能推动模式真正运转起来,其关键是给出建筑能耗指标,建立起建筑能耗评估体系,并在建筑能耗指标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因为建筑市场的最终投资者是购房者,如果购房者成为节能建筑的动力,就一定能使节能建筑真正推广开来。

此外,还要组织制订、修订并实施家用电器和照明器具的强制性能效标准,把好市场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家用电器和采暖空调、照明器具的能源利用效率,限制并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设备;制订和实施超前性能效标准,并制订鼓励生产和使用建筑耗能器具的经济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生产企业主动提高产品能效,加快节能技术进步。

3、从接受美学的维度看,建筑作品是为在其中生活、居住和活动着的人们而创造的,离开了他们,建筑作品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接受的角度看,客户群通常所认识的是他们想要认识的东西,在通常的建筑接受活动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总是从自己生活、阅历、观念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和理解建筑作品。按照既有的经验,或许节能建筑在他们选择购买居住房屋的期待视野中,还远远排在诸如建筑场所的地理位置、价格、户型和使用功能、楼层、朝向、配套设施等等后面,但这仅仅是可接受各种因素的排序而已。他们在世界矿物燃料消费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或许还体验不到自身的责任。如果建筑师和工程师在对房屋结构的设计方面做出努力(如富有人性化的性能化设计方法),房屋服务于用户的方式做出尝试(如业主对采用外墙外保温后的节能建筑提供节能性能指标和价格优惠的室内精装修服务),社会开展对绿色建筑的认可(如建筑物和建筑耗能设备的能效标识和认证办法)等等,是能够调动建筑接受活动中客户群体对生态审美经验的感知、理解和体验的。建筑文化的焦点是人,应当一切以人为中心。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的觉醒和价值观的改变,相信建筑中人对节能因素的认识会更加深入。

4、标准的制、修订对建筑节能可以起到举足重轻的效果。建筑节能标准的形成与完善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多个专业学科,也涉及到建设工程的多个环节。为达到节能目标所需控制的各环节,包括建筑物设计、建筑、设备选用、运行管理及能耗评估等等。从特殊的自然条件来看,建筑节能规划设计的技术研究,受到地域和气候区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要通过广泛调查统计,研究不同建筑气候区内不同建筑类型与节能的关系,提出达到节能目标的可行途径,即节能建筑设计方案。就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而言,尚需包括: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研究,论证现有围护结构体系节能效果,研究开发新的建筑外墙保温、隔热、密封技术及产品;供热采暖系统节能技术研究,研究供热管网节能控制与调节等运行及管理技术,开发相关设备仪表,研究既有供热采暖系统的节能改造技术,分析评估不同供热方式(如燃气锅炉、地热、电热)和采暖方式(旧有暖气片、地板采暖、电热膜采暖等)的节能效果;空调系统节能技术,研究减少冷负荷的技术、空调系统变流量运行与调控技术、地热源热泵、热回收技术和冰蓄冷技术及设备;建筑节能检测技术,研究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空气渗透散热、供热管道输热的热工性能检测技术与设备仪表;研究简便可靠的建筑热工性能计算与现场检测方法与设备等。在这里为什么我们如此推崇在建筑节能领域应该有步骤地建立起一个配套的标准体系?因为,标准的存在始终是一种完美而有序的社会准则,它的重复使用,对人的心灵能产生安定和教化效果。“那种认为不断增多的标准化的‘专制’将破坏个性。这种担心不过是某种神话而已,经不起推敲。” 对建筑师而言,根据标准的提示,好的环境设计,充分利用建筑物周围绿化地带和建筑设计,对改善能量效果和舒适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建筑里过热或过冷的问题,不仅可以通过节能设计标准本身加以解决,也可以通过建筑外壳周围空间的绿化地带保护性的外部屏障加以救治。

5、对环境友好的开发原则,是创造生态环境的基础,这将使城市呈现出新的风貌;而环境变迁的强大动力来自于教育、来自于广泛的舆论宣传和可持续意识的潜移默化。然而要改变经济高速发展和建筑节能社会普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这方面,我们真的需要借鉴和吸纳欧洲发达国家有关的尝试和经验,像丹麦,“教育计划试图使消费者对节能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好处有更多认识。持续的知识传播活动,把节能措施和更广泛的环境衰退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联系起来。通过电视广告以及学校和大学里的节能课程等教育手段,确保了即使在燃料价格下降的时候,人们也能认识到广泛的能源责任。”这样的话语对于我们建设一种新型的人文文化有什么启示呢?我们的教育、媒体在面向召唤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除了培养学生掌握文化技能、鼓励成年人知识更新、宣传实现经济发展以外,还需要做哪些调整和定位?我们的教育计划除了让建筑师更多地承担起建筑节能的伦理责任以外,怎样才能使消费者对节能和减少温室气候排放所带来的好处怀有更多的认识愿望和兴趣?大众媒体该设计出怎样的排档和节目,去吸引民众建筑节能意识上的心理视角?我们在思考建筑节能观的时候,是否可以感受到:建筑节能并不意味着限制发展,正确的建筑节能观,不是节省能耗,减少能量的输入,也不是“在建筑中保持能源”(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而应该是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是从节流转向开源,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最小的环境负荷获得舒适环境。

当然,还需要仔细考虑的是,这种建筑节能观念的变化虽然也折射出我们自身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但这还是在比较浅显的层次上符合人们生命存在的文化意向性,要切实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首先必须打破人类中心说,必须以一种生态平衡论取代“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种人类优越论。当代人真正“回家”的路在哪里,这越来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它已引起许多学者关注和孜孜不倦的探索,“‘Oikos’(希腊词‘家园’)的意识,即oecologism(生态主义),成为当代人类文化意识的最新走向。”

五、结语

对环境和资源承担的新义务,将体现在外部和人的内在意识两个方面,就外部而言,有效的法规、灵活的激励政策、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更多更严格的标准的出台,各种层次的教育和培训等等,它们将对建筑节能的实践起到广泛的影响;从人的内在因素而言,人的节能观念的树立、以及更多的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则更能体现可持续性的深化。

由于环境、健康和安全是当今立法者首先要关注的价值,这就要求建筑中包含的价值观念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可以说,在建筑和人为环境中,节能设计在考虑节能的同时,没有比可以营造出健康的环境更直接的事情了,也没有比新的保证措施更能以系统的方式给开发带来环境和生态影响了。通过不懈努力,新的责任必将呈现在地平线上,旧的实践很快就要过时。这种责任正在召唤那些在建筑设计和城市管理方面从业、教学、招投标的人员或那些正好在这方面感兴趣的人;在新的价值观引导下,必将呈现出视觉上多姿多彩、环境方面认真负责、人文含义方面合乎道德期望的建筑。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07507220号